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不太地質的地質名人(一)


今天費雪要從一位現今世界上的地質名人說起。這位先生有點意思,最近才很感性的在全世界媒體前,說有生之年要用爬的來趟台灣地質之旅。說到這裏,我想大家都猜到他是誰了,那就是我們的同行前輩中國國務院總理小溫-溫家寶先生(相當於台灣的行政院院長)
 
圖一、現在的小溫照片

說到小溫(請原諒我用小溫來自抬身價,因為通常在大陸上,還在線上活躍的就加個字以示親切,今年(2012)中共十八大以後,小溫下崗畢業退休後,大家就要稱他老溫),我們先了解他的地質經歷一下,小溫1960年考進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念的是地質礦產系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研究過河流演育以及相關機制,以及中國北方磷礦的形成機制。1965年畢業後又留校念研究所,專供地質構造以及地質力學。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基本上中國大陸大學及研究生教育陷入停頓狀態,因此1968年還在北京地質學院讀研究所的小溫,想想反正也沒書好念,要不參加革命鬥鬥欺壓研究生的臭老九教授,要不乾脆下鄉潛心修鍊鑽研地質。費雪認為,因為多數的地質人野外跑久了,心胸多半寬大,因此小溫跟大部分當時的中國地質人一樣選了後者,主動要求前往甘肅工作,並獲得批准。(當然,總要有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藉口,上級才會批准啦~~根據小溫的說法,要求去那裡工作並非偶然,當他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甘肅酒泉地區發現了被認為具有長期開採價值的鐵礦床。因此來自全國各地的五萬建設大軍隨後雲集酒泉,開始了酒泉鋼鐵廠的建設。當時媒體關於這一事件的報導令立志地質事業的小溫興奮不已,並由此萌生將來去那裡找礦的念頭……至於是不是這樣,那只有小溫知,費雪知,地質人知,還有讀我部落格的人知………………)
 
圖二、年輕時清純可愛的小溫

所以1968年秋天,只讀了一個學年研究所的小溫來到了甘肅,成為酒泉地質調查隊的一員。(武威、張棭、酒泉、敦煌位於祁連山北面與戈壁沙漠之間的河西走廊,古時合稱河西四郡,說來費雪八月時才去過張掖與酒泉,對於河西的邊塞壯闊風景讚嘆不已)。從那時起,小溫跟河西走廊南側的祁連山相伴,開始了長達14年的邊塞生活。地質人跑野外的生活是清苦的、孤獨的,因此另一半也要有相當容忍度,要忍受老公/老婆常常不在家的辛苦。所以在婚姻生活上有些是純內銷,也就是地質人找地質人做伴侶。這在費雪身邊的同學、學長姐、學弟妹間也常見。小溫似乎也是此道中人,在甘肅地質隊工作期間,小溫結識了小他一歲的蘭州姑娘張蓓莉,小張比小溫小一歲,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當時在地質局從事岩礦鑒定。倆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小溫在地質上,其實基礎工作及貢獻頗多,他完成繪製祁連山山區的地質調查以及地質構造圖幅。到了1981年,由於小溫的地質基礎工作研究紮實,當時已逐步升官到了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後來因為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政策上要提拔官員幹部講求四化(革命化(提拔有前衛思想的官員)、年輕化(提拔年輕的官員)、知識化(提拔有學問有知識的官員)、專業化(提拔苦幹實幹專業勤懇的官員))因此這樣條件下,小溫自然脫穎而出,很快被提拔到中央的地質礦產部,1983年出任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當時年僅41歲。這讓費雪感到震驚與慚愧,同樣跟小溫都是處女座的龜毛人,怎麼小溫在我這年紀,苦幹實幹也超過費雪,升遷速度也超過費雪………~~~~~~一言難盡。

後來小溫就在中國的中央政治部門一路升升潛潛,在政治路上逐步升到目前的位置。但是,若要說小溫是中華地質界第一人當到這麼大的官,那倒也未必。在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時代,翁文灝先生就當過中華民國行憲後的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先生出身紳商家庭,190213歲時就通過鄉試中秀才。後來到歐洲留學,1912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同年回到中國,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事,並在地質研究所任講師、主任教授,中國首代地質工作者多出自其門下。翁先生同時也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擔任教授,曾當過清華地質學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長。翁先生曾任北洋政府礦產股長,國民政府農礦部地質調查所長,研究中國各種礦產分佈。撰寫中國礦產志、編成第一張全國地質圖,並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 ,也首創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並主導發現及開採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中國第一個現代地震台監測站是在翁先生的主事下,於1930北平西山建立。此外翁文灝對構造地質學歷史地質學都有研究貢獻。翁文灝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會會員之一,亦是中國地理學會第一至十屆會長。
 
 
圖三、翁文灝先生照片

不過費雪覺得翁先生是個地質界的悲劇人物。作了很多的貢獻,幾乎都在地質界裏面。但是卻得不到兩岸地質後輩應有的尊崇。只因為他天真,在國民政府1948-1949年最後在大陸上飄搖的時期,接受老蔣總統的託付攬下被政客、軍人、財閥搞的破爛敗亡的中華民國政府。什麼好處沒撈到,卻撈到被中共列為戰犯。後來又響應中共的號召,成為國民黨戰犯中首批響應回到大陸的人士。又被政客軟禁打壓,1971年病逝北京。翁先生除了學術上與對地質界有卓越貢獻外,一個兒子投筆從戎參加飛行員行列,在抗日戰爭中陣亡。一個兒子繼承衣缽,擔任石油工程師,曾在抗日戰爭中主持規劃由印度至中國陸上石油運輸管線,後來卻在文革中被批鬥至死,對翁先生的打擊頗大。直到現在,兩岸地質界有丁文江獎、有馬廷英獎,有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但好像就是沒有翁文灝獎!費雪認為這對一個終身為中國奉獻的前輩(不管你認為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遺憾與不公。
      另外還有一位先生,也應該提一下,那就是當過中華民國遷台後行政院副院長及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的朱家驊先生。朱先生是個奇人,對中華民國政治經濟與台灣學術界均有卓越貢獻,我想由於朱先生的行誼很難用三言兩語道盡,因為篇幅問題,就留待下次再介紹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